摘要:学生张国伟在展览现场回忆起他的精彩课堂,印象最深的是他没有教材、没有课件,从来只带一支粉笔,口袋里只放着几张小卡片,我们都很惊讶于他的知识储备,每节课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在他眼中,金重远是百科全书一样的存在。 ...
聚焦规则一体化与长三角双循环,郑永年认为,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打造世界级经济平台,抓质量型经济发展。
另外,秦汉奠定的帝制中国集权体制下,司法的科层控制严格,容错度低,法官承担相当大的司法责任。唐亚林《使命型政党: 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刊发于政治学类顶级期刊《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4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任远《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人口流动过程中离婚风险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刊发于《中国人口科学》2021年第2期。2020年之后,中国减贫战略将进入下半程,即依靠常规方式和长效机制构建来解决城乡相对贫困问题,这在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上需要推动减贫战略与二元结构转化的再衔接。高帆高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强王志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同时,中国传统法的施行由国家公权力主导,以刑罚为重要手段,并在刑事法方面获得长足发展。
为此应在二元结构转化、经济增长和减贫成就之间形成逻辑内洽的分析框架。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学、政治传播、新闻实务。为此,以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将古籍点校工作的质与量做到极致,贯穿了《俞樾全集》整理的全过程。
今天发布的《俞樾全集》是目前为止收集俞樾著述最全、整理最深入的丛书,对原来存在的错误和缺漏进行了补正和弥补,既是对俞樾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恰逢其时、两全其美。临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江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此次出版的新书,虽然以《春在堂全书》为底本,从量的方面来看已有突破,例如《曲园四书文》以光绪十四年本为底本,增入光绪十九年本下卷与附刻的八股文29篇、试帖诗4首,增入《曲园拟墨》中的八股文1篇、试帖诗8首,附录光绪二十三、二十四年《申报》发表的八股文2篇,这是同类整理本中没有的。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期间,汪少华从研究会同仁、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处得知一个消息,凤凰出版社申报的《俞樾全集》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王华宝代表社方邀请他主持整理。
在纪念研讨会上,汪少华,刘永翔,陈尚君,何俊,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志鉴专家库成员、区史志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志峰,王华宝等专家学者先后交流发言,围绕俞樾的学术价值与内涵展开深入研讨。汪少华如此诠释自己与团队成员所从事的这项冷门绝学。
在他看来,整理《俞樾全集》,关键在于,尽量做到校对不错字、标点不破句。何为再点校?它是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已有古籍点校本的再次(重新)点校,目的是对原有点校本在标点、校勘两方面存在的错误与缺漏进行订正弥补,所谓‘后出转精。所谓冷门绝学,也就是以超常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一般人不愿或不能做的事情,主持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期间,汪少华点校的《周礼正义》获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编著的《〈考工记〉名物汇证》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对于这个邀约,汪少华没有犹豫。
他指出,在俞樾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上海和临平两地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纪念研讨会和《俞樾全集》新书发布会,不仅要通过纪念江南历史文化人物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承和倡导学以致用的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吴葆勤在致辞中表示,俞樾诞生于浙江德清,求学于杭州临平,晚年寓居于江苏苏州,江浙两省纪录了他漫长的人生轨迹,作为江苏的出版社,能够在其诞辰两百周年之际推出《俞樾全集》,是对他最深切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陈如根在致辞中代表临平区委、区政府对嘉宾的出席表示欢迎和感谢。秉承倡导学以致用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陈志敏在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对活动的举行表示祝贺,对嘉宾的莅临表示问候。
为求在质上取得成效,团队不辞辛劳,反复校对,两位主编分头再度核对底本,仔细斟酌标点,改正错误,不放过一点瑕疵,因《东瀛诗记》《东海投桃集》中原有日本人名字号几处空缺,他们特地请在京都大学做研究的博士后查证资料,补出校记。《俞樾全集》由汪少华、王华宝主编,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全集32册、953万字,历经八年整理,是对俞樾学术思想、文字作品的系统呈现。
晚年,俞樾命人在杭州南高峰凿石壁,用洋铁箱密封埋藏了近五百卷《春在堂全书》,藏之名山,以待其人。制图:实习编辑:王风范责任编辑:李斯嘉。
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实力优势他表示,俞樾是清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著述丰硕、成就卓越,为传统文化的延续贡献了毕生努力,当代学人应学习其精神,自觉担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和经世致用的追求,将学术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学以致用解决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实际问题。2000年以后,俞樾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这是《俞樾全集》整理与出版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所在。未来,期待双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开展科研领域的项目合作,为实现地方高质量发展、促进大学研究创新提升做出更多贡献。在他看来,整理《俞樾全集》,关键在于,尽量做到校对不错字、标点不破句。秉承倡导学以致用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陈志敏在致辞中代表复旦大学对活动的举行表示祝贺,对嘉宾的莅临表示问候。
在复旦的土壤中,以工匠精神治冷门绝学作为晚清国学大师,俞樾(1821.12.25—1907.2.5)培养了章太炎、吴昌硕等众多人才,既是晚清汉学的绝响,又是清末民初学术勃兴的前奏,对国学的传承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蔚然为东南大师,被誉为一代儒林宗硕,湛思而通识之人。他将相关学术共同体比作一个厨房,其中,古籍研究者为大厨,负责挖掘与烹调出各色食材(古籍)的滋味,而古籍整理者则是食材提供者,我们的使命是以工匠精神保证食材新鲜安全无添加剂,让大厨们能用这份食材作出更好的菜来。
研究会的学术研究领域与俞樾先生所研究的经史有很高的关联度,希望与临平区继续保持联系,把整理、研究和传承俞樾先生的学术著述和学术思想工作持续做下去。为求在质上取得成效,团队不辞辛劳,反复校对,两位主编分头再度核对底本,仔细斟酌标点,改正错误,不放过一点瑕疵,因《东瀛诗记》《东海投桃集》中原有日本人名字号几处空缺,他们特地请在京都大学做研究的博士后查证资料,补出校记。
培养人才,则是《俞樾全集》整理的另一重意义,我指导的两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以俞樾著作研究为毕业论文选题,锻炼古籍整理能力,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各册整理者在点校的修改完善中也提高古籍整理水平。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期间,汪少华从研究会同仁、东南大学王华宝教授处得知一个消息,凤凰出版社申报的《俞樾全集》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王华宝代表社方邀请他主持整理。
会上,临平学研究中心专家顾问聘任仪式和《俞樾全集》新书捐赠仪式举行,汪少华、陈尚君、何俊受聘为临平学研究中心专家顾问,江苏凤凰出版社向临平区赠送《俞樾全集》。对于这个邀约,汪少华没有犹豫。今天发布的《俞樾全集》是目前为止收集俞樾著述最全、整理最深入的丛书,对原来存在的错误和缺漏进行了补正和弥补,既是对俞樾诞辰200周年的最好纪念,也是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成果的一次成功展示,恰逢其时、两全其美。在纪念研讨会上,汪少华,刘永翔,陈尚君,何俊,浙江省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志鉴专家库成员、区史志学会名誉理事长王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志峰,王华宝等专家学者先后交流发言,围绕俞樾的学术价值与内涵展开深入研讨。
他以通经致用为学术宗旨,以梯梁后学为学术取向,讲学近四十年,其大胆置疑、兼收并蓄、务求通博的学术风范,对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在俞樾诞辰200周年的重要日子,在上海和临平两地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纪念研讨会和《俞樾全集》新书发布会,不仅要通过纪念江南历史文化人物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承和倡导学以致用的精神,大力推动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他表示,俞樾是临平历史文化名人,其启蒙学习、组织家庭、为进京所作准备等均在临平完成,其居住之地如今被辟为街心花园,花园中为他立像,怀念他为临平文化作出的贡献。这是主编汪少华主持整理《俞樾全集》的目的。
总之是这个整理本要对得起著作者俞樾,对得起复旦大学这个平台,对得起各种同类整理本。刘钊在致辞中代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对研讨会、发布会的召开以及《俞樾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
当时俞樾的部分著作已有整理本问世,包括《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钞》、《九九销夏录》(含《第一楼丛书》的《湖楼笔谈》《读书余录》、《曲园杂纂》的《达斋丛说》)、《第一楼丛书》的《古书疑义举例》、《右台仙馆笔记》、《耳邮》、《七侠五义》等,但尚无全集整理本。在他看来,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不可无全集整理本,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同仁服膺章(太炎)黄(侃)学派,而俞樾是章太炎的老师。所谓冷门绝学,也就是以超常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一般人不愿或不能做的事情,主持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期间,汪少华点校的《周礼正义》获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编著的《〈考工记〉名物汇证》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临平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江南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
如今,在他诞辰200周年之际,包含他毕生著述的《俞樾全集》得到了精心整理出版。《俞樾全集》整理的顺利结项出版,除团队成员的密切协作外,汪少华将之归功于复旦大学这个平台,是学校提供了充裕的空间和宽松的氛围,没有量化考核的压力,让我们能沉下心来专心做古籍整理,从事冷门绝学。
吴葆勤在致辞中表示,俞樾诞生于浙江德清,求学于杭州临平,晚年寓居于江苏苏州,江浙两省纪录了他漫长的人生轨迹,作为江苏的出版社,能够在其诞辰两百周年之际推出《俞樾全集》,是对他最深切的怀念和最崇高的敬意。晚年,俞樾命人在杭州南高峰凿石壁,用洋铁箱密封埋藏了近五百卷《春在堂全书》,藏之名山,以待其人。
奉献一部后出转精的《俞樾全集》优质整理本。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底蕴深厚,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实力优势。